剛完成的一個室內設計作品,因緣巧合的在蘋果日報的家居版刊載。
不常看蘋果日報,壓根子也沒想過會在這樣的大眾媒體上發表作品………..。
不過,對於記者用一種很「普羅大眾」的角度來敘述這個作品,結果是令我們感到很有趣,也值得反思的,「一個創作該用如何的面貌來跟大眾(業主)面對?」 雖然事先有給記者我們的設計說明文稿,不過很顯然的,那樣文謅謅的詞句是會令讀者睡著的。
木作家具 會轉彎 蘋果日報 2008年08月29日地產王
這個案子還在預售屋的狀態,在出國之前就已經幫忙作空間格局上的變更。業主在交屋後並沒有馬上入住,而是等到兩年後我們回國,才讓我們繼續完成室內設計。
嚴格說起來,這是回國成立「上滕」後的第一個完成的室內設計作品,業主很放手的讓我們盡情設計。為了完成那些折版,Ally 前後修改了三次的3D施工圖,木工師傅看著那似乎簡單的弧形、折版造型,工錢一天天的發,卻總是作不完,一種既心痛又驕傲的感覺。楠森鋁門窗的老闆為了解決那特殊角度的開闔,新自下馬手工打造五金,完成了這個據說市面上沒有的新產品。
這個案子裡,整個團隊把設計、工藝在現有的水準上往前推了一小步,那種成就感已經超越了有沒有賺到錢這檔事了。
每個進到那間屋子的人,都會表情疑惑的開始尋找腦中的詞彙來形容這個空間。
「設計師,這個好…………………………好……………..好 特 殊 喔 !」
大概是業主的父親形容的最生動令人聽過難忘 「飛龍在天!這個好!」
謝謝業主夫婦對我們的包容、謝謝工作團隊的努力!
本案設計說明
自然想像的空間 -- Landscape as Interior
拋出一個問題
打開房地產廣告,可以明顯看出市場用「幾房幾廳」決定了居住的格局,這背後隱藏、暗示著台灣人的生活模式:有一個看電視的客廳為中心,吃飯的餐廳緊鄰著,再以走道連通各房間與廁所。制式的幾房幾廳公寓格局是否限定了台灣多年來都市中居住的行為模式?這樣的空間是否也抹殺對「家」的獨特生活想像?
勾勒一個想像
因此,我們事務所認為室內設計首要的挑戰性在於,如何在既有建築空間框架下,模糊現有單元空間之界線(內與外,廳與廳,間與間),激發居住者對空間的想像,進而營造出整體性且具多重曖昧使用的室內空間。當室內空間被重新定義與整合後,一個獨特的靈魂骨架躍然浮出,其次才是風格與形式等披金戴玉之操作。
模擬一種自然
良好的視野是本案優渥的基地條件,窗外可以同時遠眺新光三越大樓、七星山、台北101大樓。因此如何將窗外景致攝入室內是本案重要課題。設計概念上,在客廳、餐廳窗邊設計帶狀「折版邊椅」並延伸至和室內,使家人可以自由地或坐或臥於三個空間中。屋主熱愛閱讀,因此「折版邊椅」提供一家人躺在大樹下、草坡上閱讀的一份自然意象,或是悠閒的躺在窗邊聽著音樂看著窗外白雲飄動。
發展一種流動空間
空間操作上,客廳以弧形天花包覆,和室地板墊高(輔以隱藏式門片),餐廳為虛,三個相連著空間被模糊的界定。架高45公分的「折版邊椅」則扮演一個造型、機能與串連的重要角色,表達客廳、餐廳與和室的整體性與流動性。因此不論使用者站在和室、客廳或餐廳均能體驗到9米深度的寬敞空間,活動發生的可能性充滿每一個角落,打破空間使用單一性的生活模式,讓空間更具流動感與彈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