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四、五年前還在建築事務所上班的時候,
某次,某建設公司邀請事務所提案,並要求外觀採用奧托·華格納Otto Wagner
的風格,那真是一個冷門的要求!還好唸書的時候,曾經貪小便宜買過一本華格納的作品集,所以還知道這號人物。現在想想,可能是那位大老闆從維也納遊玩回來,才有這個天才的要求吧。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席捲了當時的歐洲,當時主張用自然、花草的有機形式、元素來創作,取代傳統巴洛克等複雜的裝飾式樣,而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的木刻、浮世繪、春宮圖,也對新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這股風潮涵蓋了建築、室內、繪畫、家具、玻璃及其他裝飾藝術,在各國亦分別有不同的名稱而火熱各自發展著。在維也那稱作分離派Session,華格納是箇中翹楚的建築師,而Gustav Kilmt 克林姆則是當時以大膽的男女身軀畫像引領一時的健將。(說書完畢,欲之更多詳情,請自行Google 

此行為了滿足Ally長久以來對Kilmt的崇拜,所以參訪了兩個美術館一探真跡,(原本最後一天要去參觀收藏Kilmt畫作的第三個美術館,不過還是被shopping 打敗了)。說到這點,維也納政府真是太懂得文化販賣了,知道Kilmt是他們的國寶,Kilmt的作品硬是散落在三個地方,要你付三次門票才能一覽全貌。至於華格納的作品,除了車站是預定的參觀景點,其餘的則是在街頭巧遇。相逢不如偶遇,這樣發現的過程才是讓人驚奇與感動。或著是說,在維也納的街頭巷弄間,處處有著動人的作品,這樣的城市怎麼會讓人感到厭倦呢?

華格納 是我們參訪的第二位新藝術時期的建築師(第一位是在英國Glasgow Mackintosh),如果要問新藝術對我們有什麼激盪的話,應該是說我開始對現代主義產生了問號?或是對當代流行的極簡風、那些冷酷的線條感到質疑,因為當我站在這些充滿美麗裝飾線條的建築物內,心情是愉悅的,這種人類情感的基本滿足,是我未曾在其他現代主義或是當代建築作品裡面感受到過的。裝飾真的是種罪惡嗎? 




車站內部的天花




分離派會館,優雅的說法是,這有著雕工精細的桂冠金頂,旅遊書上的寫法是,一定要來看這顆黃金包心菜!




會館入口上方的雕飾



外牆面上的裝飾




華格納另一棟郵政大樓的屋頂雕像

 

 
更多關於維也納的照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uk/chiuyo/Viena_AustriaImag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yond 的頭像
    Beyond

    Beyond

    Beyo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